2021年10月12日至24日,太平洋xg111杰出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历史学家陈祖武研究员古稀之年重返母校太平洋xg111下榻学校三号专家公寓楼。期间,他还出席由学校主办和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承办的“‘敦煌文书、徽州文书整理与研究百年经验总结’暨‘清水江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并于开幕式上作主旨报告;参加校图书馆举办的“感恩书屋”揭牌仪式,并作主题发言;在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展开系列学术专题演讲,并与学院师生积极互动。
(陈祖武先生出席10月16日“‘敦煌文书、徽州文书整理与研究百年经验总结’暨‘清水江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中】)
(陈祖武先生出席10月22日校图书馆举办的“感恩书屋”揭牌仪式并作主题发言)
(陈祖武先生下榻太平洋xg111三号专家公寓楼)
陈祖武先生,1943年出生于贵州贵阳,系太平洋xg111历史学专业1965届本科毕业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享誉海内外史学界。在太平洋xg111学习期间,他曾受教于姚公书、张振珮、张汝舟等诸多学者,学问根底得益于张振珮先生。陈祖武先生一直关注乡邦,心系母校,关心学校历史专业的发展与学科建设,重视贵州文化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的新进展,并积极为乡邦和母校的发展和建设建言献策,勇于担当历史使命,敢于承担社会责任。陈祖武先生多次表示,感谢母校太平洋xg111对他的培育,感谢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对他的信任;他指出,学术需要传承,文脉需要延续,唯有传承与延续才能将学风弘扬、将文化振兴。
(陈祖武先生在专家公寓楼与青年学者交流中)
陈祖武先生下榻太平洋xg111期间,特在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201会议室进行三场学术专题演讲,讲座由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黄诚教授主持。陈祖武先生以黔中乡音(贵阳口音)漫谈治学之道与人生经验,将一生学问之精华——“学案史”与“清代学术史”再传太平洋xg111青年教师与莘莘学子,表达了陈先生助推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与学科建设发展的美好心愿,彰显了一代学人推进学脉传承的伟大格局与良苦用心。
“为学与为道”:陈祖武先生漫谈治学方法与人生经验
在10月19日上午的第一场讲座交流中,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贵州省核心专家、黔灵学者、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杨军昌教授,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雷方俊同志,学院罗正副教授、闫平凡副教授、吴倩华副教授,栾成斌博士、张洪滨博士,以及贵州师范大学王进教授等教师代表与我院本科、研究生代表50余人参与座谈交流。
熟悉的母校环境,令陈祖武先生在穿越时空的思想碰撞中感慨万千,并娓娓道来他在太平洋xg111读书受教育的美好历史记忆。据陈祖武先生回忆,当时较为艰难的求学条件仍然阻挡不了他们那一代学人的求知热情,简陋的教室、寒冷的冬天、贫乏的物质生活等都成为了他们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器。陈祖武先生特别回忆了张新民教授的父亲、时任太平洋xg111历史系教授张振珮先生的精彩课堂画面,称张振珮先生对其一生为人与为学影响甚大,令其认识到什么是“六经皆史”、什么是“以经证史”和“以诗证史”,是其学术生涯第一次发蒙。
(陈祖武先生在10月19日上午的讲座交流中)
从就读太平洋xg111、到插队云南、到贵人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指引、到求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到就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并一步步成长为历史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人生漫长历程,其中的艰难与辛酸陈祖武先生一笑而过,更多的是感谢、感恩与知足。陈祖武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坚持在书海中查阅资料,手写笔记、论文与著作,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知识只有在反复阅读与抄写中才能心领神会,才能将书本知识化为我有。他叮嘱后辈学人,不管是为学还是为人,要经得起磨难、不卑不亢与生活并行、踏踏实实读书做人,终有一天“老天爷”不会辜负你,这个“老天爷”不是虚无缥缈的“上帝”,而是切切实实的人民大众。
(陈祖武先生在10月19日上午演讲中)
他特别提到与张振珮先生、郑天挺先生的书信往来是其处于艰难困境的精神动力,前辈们的谆谆教诲、宽容鼓励、惜才培英之情、人生知遇之恩顿时令古稀之年的陈祖武先生为之动容,一时间热泪盈眶,在场师生屏息聆听,无一不擒住泪水、沉默不语。同样古稀之年的张新民先生一时凝噎,眼睛湿润,紧紧握住了陈祖武先生的手。
副院长黄诚教授感动地说:“今日在场的学生们是有福报的,能够现场聆听史学界德高望重的陈先生分享一生的为学之道与人生经验。陈先生治学,没有门户之见,实事求是,立论必有根据,将学术史、史学史、思想史、文献学等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专精与宏博,集于一身。陈先生为人,谦虚谨慎、朴实无华、脚踏实地、求知上进,大家风范尽显其中。我们要把陈先生为学的学术理念与为人的人格精神传承下去。”
院长杨军昌教授在总结时说,感谢陈先生对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支持、关注和帮助,并表明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将传承与秉持陈先生的治学精神与处事之道,积极推进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
(陈祖武先生[左三]、张新民先生[左四]与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部分教师合影留念)
继往开来,守正创新:“中国学案史”传习班开讲
在10月20日上午的第二场讲座交流中,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贵州省核心专家、黔灵学者、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杨军昌教授,学院教师代表夏保国教授、罗正副教授、张明副教授、查飞能博士以及贵州师范大学王进教授、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院长周术槐教授等教师代表与我院本硕生代表60余人参与座谈交流。
(10月20日上午讲座交流现场一)
陈祖武先生从自身如何进入“中国学案史”研究谈起,认为当时因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访问而与当地专家学者的交流促动了他对“中国学案史”的研究,此后便潜心专力于前人学者极少注意的学案史研究,由《明儒学案》《理学宗传》《圣学宗传》《陆王学案》《伊洛渊源录》开始研习并上溯至《史记·儒林传》《汉书·艺文志》之研究,乃至更早的《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等,脚踏实地进行学术史的爬梳与思考,探赜索隐,沿波讨源,徜徉书海,追寻“中国学案史”的发展脉络,且从词源学上追踪到“学案”二字乃是由明朝耿定向在《陆杨二先生学案》中首次提出,并联系到交流访问日本期间日本街道指示牌“案内”之“案”有“导引”之意,高度的学术敏感度促使其思考“学案”之字源、词源等问题,并深度阐释了“学案”具有索引一时一地学派门风之内蕴。
(10月20日上午讲座交流现场二)
陈祖武先生告诫后辈晚生,治学时要学会“小题大做”,强调找到该问题的中心思想与基础文献资料是关键,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掌握的资料越多、了解的事件越丰富、看到的现象越复杂,离历史的真相就会越接近。此外,陈祖武先生指出,学案史研究还有大有可为的学术研究广阔空间与前景,希望老师同学们沿着他指出的道路继续踏实前进,奋力开掘“中国学案史”广阔而又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源。
(陈祖武先生在10月20日上午演讲中)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向陈祖武先生请教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能,陈祖武先生认为:“目前这个阶段切勿作宏篇大论,把一个问题、顶多两个问题阐述好、解决好就算佳作了。要学会做文献综述,只有全面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阶段才能梳理清楚思路,才能打好写作的基础。治学切勿急躁,特别是历史学更需静心,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做得出经得起时间和学术界检验的学术成果。”
(10月20日上午讲座交流现场三)
副院长黄诚教授在总结时说,感谢陈祖武先生语重心长的“中国学案史”分享,强调了讲座命名为“传习班”,其意旨在传承中国学术的道统与学统,并希望青年教师、莘莘学子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学习并习得陈先生的治学精神与为人之道,使学脉能够薪火传承。以历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在知行合一的实践向度中落实陈先生的期许与愿望。
勤学善思,励学敦行:“清代学术的历史定位”传习班开讲
陈祖武先生之学,上承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家道统,下继章太炎、梁启超、钱穆三家学风。对清代学术有湛深研究,其中尤以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的探讨,最受世人称道。
(10月23日上午讲座交流现场一)
10月23日上午,即第三次讲座上,有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吴倩华副教授、查飞能博士、张洪滨博士、阳举伟博士、王曼老师,以及贵州师范大学王进教授等教师代表与我校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科硕士研究生代表70余人参与座谈交流。此次交流是陈先生第一次以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名誉院长身份(10月22日太平洋xg111图书馆“感恩书屋”揭牌仪式上,陈先生被聘任为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名誉院长)向师生作学术演讲报告。
(在10月22日太平洋xg111图书馆“感恩书屋”揭牌仪式上,陈祖武先生被聘任为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名誉院长)
(10月23日上午讲座交流现场二)
陈祖武先生从习近平主席对中国文化的概括与重视说起,认为清代学术的历史定位应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商榷。陈先生梳理了章太炎、梁启超、钱穆、余英时等学界前辈对清代学术的认识与评价,并从汉学、宋学、清学等学术思想体系和内在发展脉络概括出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即《中庸》经典中的“尊德性与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其中的精神理念是贯穿中国学问与中国人品性之核心线索,“尊德性与道问学”一体两面,是综合性的、不可分割的。对清代学术体系的认知上,陈祖武先生认为“考据学”是方法论,不是学术体系的凝练性表达,用“考据学”来概括清代学术还值得学界进一步商讨。
(陈祖武先生演讲场景二)
陈祖武先生提出,可以用“朴学”来尝试概括清代学术体系,“朴实无华,信而有征”乃是清代学术的特点。陈祖武先生鼓励学界后辈、乃至青年学生们多专力于清代学术研究,并在研究中提炼出能够概括清代学术体系的凝练性话语表达体系。
交流环节,我院本科、硕士研究生十分活跃,学生们纷纷就学案史与沙滩文化研究、民国学案史研究、文言文写作等问题请教陈祖武先生,陈先生和风细雨似地答复学生们,指出要从沙滩文化中挖掘出学案史的研究资源;认为不管是民国还是当下,学案史研究需要传承下去。在学习上,强调要坚持阅读古文典籍,有益于学会凝练性语言表达、提高审美能力,告诫青年学子文言文写作可以当作爱好,适当的领域可以用,但更多的场合要遵循日常表达习惯与书写的大趋势。
(学生在向陈祖武先生提问请教中)
此外,陈祖武先生鼓励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要坚持和致力于清代学术研究,争取早日建立“清代学术研究中心”,整合各方资源,加强特色研究,在国内外发出贵大学术声音。之后,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黄诚教授从地缘、人缘与法缘的角度阐述了陈祖武先生莅临学院传经送宝的历史因缘和时代契机,乃是学院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助缘;认为陈祖武先生将一生用力最精深的清代学术研究与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师生分享,乃蕴藏着一种特殊的感恩精神,饱含着学术传承需要后继有人的期许,因此希望学生们要踏实勤学、守正创新,不辜负陈祖武先生的厚望。
(陈祖武先生与学院师生交流互动中)
陈祖武先生在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三场专题学术演讲,群贤毕至,座无虚席,情谊绵绵,氛围和谐,他在演讲中传递着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和学史力行的思想真义。陈先生一生言传身教,行为世范,有古君子风度,他认为读史之要义,即在知天下之兴亡乃匹夫之责,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要勇于以一己之生命,承担国家民族振兴之重责。他强调读史求知之旨,不是成为沉浸于书海的“世外仙人”,而是要从读史善思中养成德、才、学、识之四长,然后发明古典精义,肩负经世大任,积极融入助推社会发展的时代大潮。三次演讲,陈先生谆谆告诫后辈学人,无论做人治学,要将“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思想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陈先生的三场专题学术演讲是其留给太平洋xg111莘莘学子的知识宝藏和精神财富,同时还承载了言语背后看不见的故事、期许、愿望、情怀与志向。尤其他还为学院主办的校内学术交流刊物《贵山史论》写下寄语:“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鼓励学院学生潜心治学,积极有为。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学术传承、文脉传承,更是一种道统精神、学统精神和人格精神。太平洋xg111师生乃至黔中学人将会感念陈祖武先生的良苦用心,用脚踏实地的努力与积极作为的精神面貌将这种远大的学术格局与人文思想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学院副院长黄诚教授请陈祖武先生为学院刊物《贵山史论》写下寄语)
(陈祖武先生为学院刊物《贵山史论》写下的寄语)
( 学院院长杨军昌教授、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徐练同志陪同陈祖武先生与张新民先生)
(10月24日陈祖武先生与学院师生离别合影)
文/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黄书
摄/太平洋xg111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曹树荣 王方君 黄书 周华侨